百年正青春,奋斗许岁月以不朽的荣光。
1922—2022,中国共青团成立百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同师生代表亲切座谈,思索深邃、嘱咐殷切: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什么样,未来什么样。自地方到中央,行程万里,总书记对青年工作有着始终如一的牵挂。
窗外春意正浓,中国人民大学静谧的校史展展厅,他的目光落到墙上两张老照片上。
那是38年前的夏天,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北正定调研,县委书记习近平骑自行车去看望他们。
一张是合影,神采奕奕。另一张拍摄于县政府招待所,大家就坐在局促的床铺边促膝长谈。一谈就是两个小时。
“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也时常到学校走一走,到青年人中间坐一坐。“未来的比较就是年轻人的比较。我们现在干得这么辛苦,为谁辛苦为谁忙呢?忙着向未来。未来在哪里?未来就在你们这里。”
寄望青年,亦是寄望未来:
“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2021年盛夏到西藏,习近平总书记去调研了“桃花村”嘎拉村。村委会里,一名干练的女孩,喜悦的眼睛满是光。
“你是本地的,还是派来的?”总书记亲切地问她。
“从广东招录来,今年年初又从林芝镇派驻村里当大学生村官。就在这里安家了。”
一旁的自治区负责同志,忙介绍从沿海地区引进青年人才的做法。总书记问得细致,赞叹道:“路子是对的,这个地方需要有文化、有见识的青年人。”
2019年春天到重庆,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去了山窝窝里的华溪村。“80后”的谭雪峰,选择了一条和很多同学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到扶贫一线摸爬滚打。他向总书记汇报,声音不大、志气十足:“每天入户摸排情况、落实政策,我们敢说做到了百分之百精准。”
听青年人讲述他们的基层故事,往事如潮。扛锄头脚步坚实走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上。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期间,总书记动情讲述“大学”的由来:
“情有所归,方能心有所系,身有所往。我们脚下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百年的峥嵘岁月,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股力量。”“我说梁家河是个大学,确实基层就是我们的大学。高尔基写书《我的大学》。人世间啊,在基层。”
青春无悔。河北正定、福建厦门、福建宁德……扛着自行车过滹沱河,拿着砍柴刀一路披荆斩棘,寒冬酷暑、披星戴月,过春节还在往乡下跑。甚至,离开宁德前和新一任领导交接工作,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地委班子交接也搞个创新吧,今天不在办公室交接,到基层去!”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硬杠杠: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一番叮嘱沾着泥土的鲜活:“禾苗在地里墩一墩,才能吃土更深、扎根更实,在风雨中抗倒伏、立得住。年轻人在基层墩一墩,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昔日共事的老同事,由衷感叹。
回信,纸短意长。
其中一封,是写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的。世纪之初,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李桂芝和她的同学坐了56个小时火车、一天的汽车,在新疆且末县扎下根。
“一辈子留在沙漠,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沙漠。我们愿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坚韧不拔……”2014年春天,他们郑重写下这些滚烫的字,寄给总书记。不久后,一封来自中南海的回信,沸腾了村庄。李桂芝将每一句话刻在心里:“‘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这份重托,我们不会辜负。”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号角声起,十万人才过海峡;为解粮食严重短缺,一个甲子三代垦荒人北上创业,北大荒变北大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恰是青春最响亮的声音。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陕西交大西迁博物馆内,当总书记听到青丝变白发的“西迁人”唱起这首歌,不由动容。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殷殷嘱咐,面向未来:“传承好‘西迁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祖国大地,山河锦绣。用脚步丈量,也在书本中丈量、在历史中丈量、在思想上去丈量。“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言之切切。
1985年冬天,第一次见面,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在聊天中惊讶发现习近平副市长对《资本论》十分熟悉。“我们作为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资本论》原著都感到十分吃力。您下乡插队劳动,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怎么还读得进去《资本论》这么深奥的书呢?”
“当时条件的确很苦,吃的没有一点儿油水,饿着肚子读书。但是我发现,一读书就会忘记劳作艰辛之苦、物质贫乏之苦,得到的却是浑然忘我之乐、精神满足之乐,这就叫‘苦中作乐’。有时拿到一本好书,还真怕一下子把书读完、一时没书可读啊!”正是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青年习近平通读过三遍《资本论》,记了很多本笔记。那一次,他还指导张宏樑,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2018年5月,北京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学史,为明理、为增信、为崇德、为力行。澳门的校园,习近平总书记迎着一双双眼睛,讲授了读懂中国的两条脉络:
“5000年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认清了5000年,我们就会自然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自信的底蕴、底气也是这么形成的。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现在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
“这两者也是我长期以来为国家尽职尽忠最根本的两个动力。一定要尽到我们的历史责任。”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精神是可以被看见、被触摸、被感知的。
北京冬奥会,亿万人看见了那一行热泪。
当五星红旗在鸟巢升起,一位年轻的护旗手,泪水夺眶而出。照片不胫而走,在神州大地激起无数共鸣。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情引用了护旗手的那段感言:“我站在奥运会的升旗台,心中满满的自豪感……”
双奥之城、最快的冰、会“变身”的场馆、精准有效的疫情防控、“大白”和志愿者们……无数双眼睛,从冬奥端详中国。
在湖北武汉抗疫的战斗中,亿万人看见了一群逆行出征的勇士。
“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有一句话感动了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当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到这段话时,掌声如潮。
“长辈们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历经抗疫淬炼,青春壮哉,英雄壮哉!
一次“天地对话”,亿万人看见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广阔未来。
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2021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为这场对话保驾护航的“80后”“90后”也“火”出了圈。
几个月后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了当时的观感:“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三四十岁,但都是重要岗位的担当者。”“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时代的呼声。
北京冬奥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精神谱系里的闪亮青春,也感召着更多的青年人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从贵州“天眼”到“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星辰大海成为青年一代驰骋的新天地。从大漠敦煌的文物保护,到科学实验室的“冷板凳”,每一颗青春的种子,都积蓄着生长的力量。
青春的印记,镌刻在高山原野、在荒漠戈壁、在海岛边疆,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1979年,广东深圳。当蛇口工业区响起第一声开山炮,那里成为无数青年梦想开始的地方。特区精神,也写在一代代特区人的奋斗篇章中。
2018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来到这里。前海石前,一群前海建设者和见证者踌躇满志。处处生机勃勃,处处是青春的气息。一位来自香港的年轻人神采飞扬地说起在前海的创业路,当他谈到当地的青年梦工场项目时,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这是梦开始的地方。”
梦想里有家、有国、有天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的李大钊;从容走向刑场,坦言“此地甚好”的瞿秋白;留下狱中遗作《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还有蘸墨汁吃粽子、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百年前的“80后”“90后”青年,他们的情怀信仰穿越历史风云依然熠熠生辉。正如总书记所言:“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
九死一生的长征路上,翻越20多座高山,渡过30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队伍之中,有一半的战士年龄还不到24岁。
广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湘江战役纪念馆,在陈树湘牺牲的大幅油画前久久凝思。这位29岁的红34师师长,被俘后把肠子掏出来绞断,慷慨就义。“这需要有多大的意志,多强的信念!”
“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走进大学校园,一次次叮嘱、一句句箴言,饱含着深沉而厚重的家国情怀。青年们也收获着关于青春的更多思考。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语重心长:“我记得,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国青年的血脉之中。
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自中华民族有志青年上下求索,自“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抗战宣言,至今生生不息。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百年南开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2019年1月17日,在南开大学校史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放慢了脚步,他驻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前,端详、思考。
“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
总书记轻声念诵,细细揣摩:“说得好!”
他勉励学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你们心中总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这样的有志青年,成千上万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是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
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也是立德树人的指向之所在。“我历来最重视的是立德树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走好人生路。”朴实却深刻的道理,蕴含着万千青年的成长故事。
北京冬奥会夺冠后,苏翊鸣心潮澎湃,提笔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
“翊鸣同学:你好!来信收悉。”这封回信,苏翊鸣读了一遍又一遍,他说:“小时候戴红领巾,长大披五星红旗。对一份心中所爱,都能去试一下拼一把,是这个时代给我们青年人的礼物!”
因为有伟大祖国,因为有伟大时代。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总书记的话,深刻而充满力量。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北京大学读书的宋玺同学,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座谈会上,谈到了读书心得:
“您的七年知青岁月那本书,我和很多同学喜欢读。其中有一句,‘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总书记娓娓道来:“那是胡乔木写的《采桑子》。我们那儿很多陈年杂志,这是在其中一本杂志上看来的。我和同学雷平生都很欣赏这一段。”
人世间的悲欢,沉甸甸的牵挂。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直抵人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常常把一张桌子摆在大街上,吆喝大家过来,有什么事就找我说说。这个也解决了不少问题,更多的是我通过接地气,了解了很多真实的情况。”一位老大娘和年轻的习近平同志说悄悄话的照片,定格了那段时光。
后来到宁德,他建立起地县乡三级领导干部下访制度,最远到了当时宁德市福鼎县的嵛山岛,最高去了宁德市屏南县的仙山牧场。
倾听人民呼声的作风,多年来一以贯之。就是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也尽可能抽出时间多听一听、多看一看、多问一问。2020年,为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月内主持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
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向师生们分享了时隔多年依然印象深刻的一些往事。
总书记感慨系之,他对大家说,理论和实践总有个磨合期,这些事对他很震撼,“实际的东西和课本里学的、观念里想的不一样啊”。
师生们听得专注。
环顾会场,总书记声音深沉而坚定:“共产党是为人民做事的,我们怎么把事做好,做实事、做好事,这就是我最初的朴实的思想。所以我把郑板桥的《竹石》改写了,‘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我现在为什么对扶贫工作那么带劲,这个就是情感上带来的,就是那个时候过的穷日子不能再延续了。”
时隔多少年之后,再回陕北。山下农田丰收在望,他叫停了车。听劳作的乡亲们说,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总书记不由感叹,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时光荏苒,今昔巨变。
“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走向。”一心想着人民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正是影响他一生的无形力量。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将自己的榜样介绍给了同学们:“见贤思齐,总是把他作为一个榜样,对照自己。”
做大事而不要当大官,大事就是为人民做事。总书记语重心长:“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黄文秀,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大写的青春。当年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不少村民误解她是来“镀金”走过场的。她就隔三差五往村民家跑,到田里挽起袖子帮村民干农活。很快,村民们对她知无不言。牺牲那天,暴雨如注,她毅然开车回村,只因前方等待的,是心心念念的百坭村。
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家住武汉东湖新城社区的谢小玉,青春回忆里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疫情汹汹,寒假回家遭遇封城,她成为社区最年轻的志愿者。在2020年那个难熬的春天,面对来小区看望大家的习近平总书记,谢小玉坦言:“我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最初我们人手不足,有的居民是有些情绪,这也是我最难过的时候。但看到很多人都在为社区默默奉献,又鼓足了劲。”
“要看到我们取得这场斗争胜利要靠人民群众,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给人民群众当服务员,不能干巴巴、硬邦邦的,要让群众如沐春风。”总书记的回答,仿佛一本生动教材,主题正是人民。
“不管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青年习近平的这则故事,至今读来依然启迪深刻。
在福建工作期间,通过“希望工程”项目,习近平同志资助了福建省平潭县的贫困女孩林冬梅,八次看望、五次回信,一封封信件、一份份牵挂,字里行间是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一位连指导员说,‘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谈到电影《长津湖》里的这个镜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百年前的觉醒年代,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代表,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海,轻轻叩响兴业路76号的门环。摆渡暮霭沉沉的中国,就从这里启航。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推开这段历史的厚重大门。
半个多世纪前的建设时期,1955年8月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向北大荒。时隔一个甲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黑土地上,在全国的“大粮仓”里举目远眺,麦浪滚,稻菽香。他仔细倾听那些波澜壮阔的拓荒故事。
上下求索之中国、拼搏奋斗之中国、开放创新之中国……从“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到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强音,广大青年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共同定义了中国的模样。习近平总书记感叹:“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这正是一代代中国青年的鲜明品格。去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一代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堂,师生们正热烈研讨延安精神的时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时光仿佛回到了求学的日子。当师生们用热烈掌声邀请他讲一讲时,总书记就从中国走过的不平凡之路说起。从万里长征路、延安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进京赶考,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再到改革开放的惊雷划空……一路风雨一路歌。
在大学校园讲述中国的沧桑之路,意味深长。犹记2019年在内蒙古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寥寥数笔,勾勒百年画卷、寄望青年学子:“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多少次绝处逢生啊。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荆棘丛生。虽然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我们都能够克服,走向新的胜利、走向新的起点。从这一点看,我就更寄希望于未来,应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一个最蓬勃的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青年,该有怎样的担当、怎样的面貌?
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谈到一年前所说的“中国青年平视这个世界”的话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列强欺凌、国破家亡,打掉了我们的自信,有人就会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我特别高兴地看到,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的自信力量,很多都来自于青年。”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孙泽洲作了发言,总书记亲切询问他是哪里毕业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没有去留学吗?”
“没有,是祖国培养的。”
接续创造辉煌成绩的航天团队,很多人才都是中国自己培养的。总书记感触颇深:“我们要坚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坚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就一定会出大师、出更多大师,这方面要有充分的自信。”
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我们提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是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最大公约数,最大的一个同心圆。也没有一个时期,比现在离得更近。有了这个时间目标,我看不同年代的人都在拈指计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端详青年一代之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这个时代恰恰是年轻人的时代。我到大学常说,你们这批人,生逢盛世,此其时也,你们将成为‘两个一百年’的股肱之臣、栋梁之才。要撑得住。这只中国龙啊要有骨干、要撑得住,她才能够更高地腾飞。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
“人各有志,有学文的、学理的、学工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流到这儿。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多不容易啊。你们就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生逢其时,幸甚至矣,那就要做得像样子!”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对历史最大的负责,就是坚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这是值得期许的未来,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李翔 杨昊)
best365·官网(中文版)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