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网络电影《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成为今年五一假期的热门影片,观众在泪点和笑声中重温了三代热血青年的感人故事。三个篇章相互独立,又以“青年”为主线紧密相连,展现了时代大潮中每一代中国青年生生不息的缩影。
这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共同指导,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和中国青年报社领衔出品的电影自上线以来,在各界群体中引发热烈讨论,口碑好评不断,深受观众喜爱。
选材背景唱响青春主旋律
“这部电影明面上讲述三个时代的青春故事,而背后潜藏着不同时代青春的意义,创作形散而神不散。”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索东汇说,3个故事分别依次呼应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以垦荒队员、支教教师与知识青年这样的小视角为切入口,展现时代大潮中中国青年的人生选择与价值坚守。并借助不同时代年轻人的选择与经历,潜移默化影响观众,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的青春是最好的青春,拼搏过、进取过、奉献过的青春是最好的青春。
“这部电影正是抓住这些典型印痕,采用‘拼盘式’结构,开启了三个篇章的时代描摹。在带有鲜明共青团时代印痕的同时,上下联通,贯穿中国当代历史与社会发展变迁过程,最大范围地覆盖到了今天的观众个体经验,极易获得大众层面的文化认同。”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于晓风评论道。
情感链接青年共鸣
“这是由一代代青年演绎的故事,也是拍摄给当代青年品味的故事。3个故事虽然视角不同、内容各异,但是都蕴含着志愿精神,为国家、为他人的美好,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和智慧等。”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谭建光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他说希望社工和志愿者都能观看这部影片。
谭建光说,《旗帜》篇章中的艰辛、危险无处不在,但是为了建设“共和国的大粮仓”,青年们坚持下来了,奋斗过来了;《看见》篇章中城市与乡村、文明与愚昧、梦想与封闭的碰撞让人无奈,但是支教志愿者带着山区孩子走出来了,看见了更多的可能与希望;《寻找》中寻找的过程艰难曲折,最终虽然没有找到资助人,但是发现处处是‘只问付出、不求回报’的社会新风尚。
“将青年优质明星作为文化符号建立与青年的链接,在青年心中建立自我身份的理想化形象,在想象和现实的交融中建立共同体,生成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共青团之间的重要羁绊。同时,信仰观念通过文化符号储存在集体记忆中,个体的生命片段便与历史过程有了连接,有更强的代入感与认同感,跨越时空产生共鸣。”于晓风在她的评论中写道,影片借助文化符号和仪式化两种创作手段,将“青年引路人”的共青团形象囊括进了身份、情感、价值三个维度的文化认同。
观影情绪热血澎湃
“电影中北大荒建设时期志愿青年奔赴冰天雪地的北国荒原,始终坚守信念,把荒原变粮仓;西部大开发时期支教青年奔赴漫天黄沙的黄土高原,践行奉献精神,播撒新的希望;新时代一位自媒体青年在平凡岗位上,坚持原则底线,传递爱的善意,他们的付出和坚守都让我很受触动。”国网吉林电力团委副书记徐广鑫说,作为一名基层团委书记,他也将坚持进行到底,“坚持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大局,鼓励青年岗位建功;坚持聚焦青年所想所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坚持全面从严治团,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一定会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扎实理论素养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将所学知识融入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吉林省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何柏岐说,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塑造了投身于志愿垦荒、西部支教、公益助学等不同领域的青年形象,诠释了中国青年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面貌。
“三代怀抱理想主义信仰的青年通过三个时代的不同故事,彰显了中国青年的永恒家国情怀,让人备受感动。希望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党的引领下,勇担历史使命,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到祖国的复兴发展中,心中无惧,永远热血,不负韶华。”看完电影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职辅导员卢阳想起了西藏支教的那段美好时光,时隔多年,在山南一高教书、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一起做活动的画面依然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终生难忘。
“这部电影既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的爱总是世间最温柔最珍贵的存在,又让我感受到了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是一件伟大而无私的事情。”中央财经大学2022级财政学硕刘千瑞说,作为新时代青年,她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砥砺前行,勇立潮头。
“不同领域的青年在自己的位置上贡献力量,也在为祖国的发展发光发热。当代青年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也许会迷茫,但始终应该坚守最初的理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点燃自己的火光,撑起自己的一片天。”武汉大学学生钟晓琦说,青年是国家的现在,也是未来,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青年的力量。
“梦想在生存面前是一个空虚的符号,是一个无意义的能指。但当我们的目光下沉再下沉,直到站在女孩的眼睛里看见这个世界,就能明白一个小女孩眼里看到的不仅是沙尘,而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激发出人最大的渴望。”电影中,那个在漫天风沙里捡起一张CD的小女孩给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宋珂欣留下深刻印象。她说今夜的灯被希望点亮,那片土地上,有人因理想而来,有人因理想而往。
“百年前,中国青年敢想敢闯,先辈们冲破了旧思想的禁锢,引进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带领人民奋起反抗,为中国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希望;百年后,中国青年依旧敢拼善作,扎根基层,真心为民、热心为民,一起建设美好中国。”湖南大学2021级税务专硕黄锦璟说,“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在二三十岁的年纪承担起时代使命奋力直冲,心中的迷茫和疑惑时间自会解答。
“我们在步往成熟路上的蹒跚步伐,是最美好的岁月,最值得回忆的岁月。青春的画笔描绘出北大荒的峥嵘岁月,青春的乐章谱写了西北山村的动人旋律。青春既是泪水与成长,也是勇气与奋斗,更是担当与责任。”贵州大学2022级农村发展专硕吴丽媛说,这部影片让她重新思考了青春的意义。
“国家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努力,新时代给青年更多机会和平台,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奋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陕西师范大学2022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硕姚滢婷说,这部电影让她深刻体会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网友@xzl·暖暖对《寻找》篇章中邢昭林饰演的唐小斌印象深刻。在唐小斌的身上,他看到了年轻人奋斗的青春,保持自我觉察,不断自我成长,实现自己的潜能,“他代表了每一个在城市中打拼奋斗的年轻人的缩影,职场年轻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主义碰撞时是选择妥协还是坚守?青春本该如此,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迷茫与挣扎中,向阳而生,这便是我们的模样。”
网友@给瓶福灵剂在微博评论区留言,“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你们便是唯一的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实习生 刘明珠 张衡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5月12日 06 版